Updated at: 2024-10-19
很多年前,我在杭州的一个小图书馆里看书,那是个树林中的图书馆,环境优雅安逸。我看了一本书,《江西经济发展史》,当时我就在想,人生短短数十载,这世间学问如此之多,我们如何能够学得过来。先抛开那些需要精细钻研的理工科的学问,其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孤立而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虽然不能像专业的学者一样去洞察钻研每一个细节,但能不能知晓个框架,这样也能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点又处在这个框架的哪一部分。于是我想到,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在其演进的过程中每次大的变革,上下文一定伴随着某些大事发生。没有平白无故,也没有必然发生,只是在这个混沌态的世界里,有一些因素导致了另外一些因素的变化,进而产生了变革。幸运的是往往大的变化的因子都被历史记录下来了,我们才有机会去了解去总结。当然并非所有被记录的下来的都是真实的,但我们必须要去相信一些什么,也不得不去相信一些什么。就像少年时,在校门口买过两本书,一本是希特勒,一本是拿破仑,三块五一本,很破但很厚。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也不知道是哪国人写的,但也基本上忘干净了,只记得希特勒是个画家,拿破仑是个贵族。还有很多中国的史书,一些非故事性的,读起来很是乏味,但有故事性的确实更有意思。当然都无法确定书中所述有几分真假。但最不容易造假的,应该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
于是我尝试做了世界势力变迁史系列视频,篇幅虽短但能有个大概轮廓,对于专业的学者当然是班门弄斧。我记得有次喝酒的时候,亮说:了解了历史也不能预测未来。这话不假,但细想一下,所有的一切都诞生于历史线这条主干的枝叶中,了解了过去发生的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去分析事情。至于预测未来的事,能不能预测哪只股票会涨,就智者见智了。毕竟诸葛一村夫能在隆中便知三分天下,岂不也算是投资成功了七成。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然也不是宣扬读史万能论,毕竟陆游也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然就成马谡了。所以我们就有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那就是去了解历史这个时间线上足够长和足够宽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历史线上大规模的战争,而战争的本质就是资源的抢夺。每次大规模的战争都可能意味着一次大规模的资源转移,而大规模的资源转移就可能意味着一次重新洗牌。而拥有资源的多少决定了组织的上限,这个上限不单单指力量还包括横向扩展的能力,包括那些需要足够资源并且需要长期精细钻研的扩展,这意味着太多太多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这点还会在以后的视频里提到。
我们聊一下概念这个东西。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的本质其实是简单的,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概念越来越多。而人类的逻辑是建立在概念上, 概念是人类形成逻辑的基本单元. 每个概念都有其定义, 而定义又会包含其他概念。而概念恰恰是拥有话语权的政治家和资本家甚至是宗教领袖常用的手段,当我们沉浸在政治家和资本家创造的概念里时,我们便逐渐忘记了那些很简单的本质。尤其是当我们还是热血青年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我们所看到的而情绪化,尽管我们的情绪化有时也会对我们有利,但大部分时候它们更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我们老谈政治,政治到底是什么,政治家们争夺权力又是为了什么。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资源,土地钱粮,衣食住行,这些都是资源,我们拥有的资源的多少决定了我们的生存的质量,这无关你是否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夺资源的分配权。只是那小部分人在进行资源分配时也会考虑到大部分人,以保证整个系统还能够持续运行下去,但更多的是体现小部分人的意志。我们无法决定资源分配的理想化,因为我们无法保证那一小部分人里每个人都是大公无私的。就像你买彩票中了五百万,你可能会拿一小部分给你的家人和亲戚,也可能会修一下你们村里泥泞不堪的道路,但你大概率不会给我。
经济在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交易。而这里我们要讲的是,经济也是进行资源分配的一种手段,尤其是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是主要形式,很明显,它也不能保证资源分配的理想化,因为它也属于政治家行使资源分配权的范畴。我们都知道,在经济活动中,有三个重要的角色,官,商,民。当商发育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和官产生直接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会有不同的体现形式。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可能会官商勾结,也可能会由掌握了暴力机构的官进行收割,收割后留以自用,或再分配给民,因为当资源过度集中后,民众就会开门迎闯王。而在欧洲则有不同,尤其是近代欧洲史,官和商的关系本身就很紧密,甚至是在某些情况下都是同一个角色。
纵观历史的更迭,就是人类以家庭,种族,国家等组织形式与其他组织之间进行资源的抢夺。然后组织内部再根据人的三六九等将资源进行分配。组织之间也因此不断形成力量和资源的差异,进而导致地位和话语权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