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5
人类在社会化活动中会有不同的意见, 而社会化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两个或多个人达成共识. 而辩证则是一个通过沟通不断达成共识到最后对辩证主题达成最终共识的过程.
要注意的是, 辩证与辩论或修辞不同, 在辩论中, 辩论者坚持自己的看法论点, 并且以赢得辩论为目的. 辩论者要么驳倒他们的对手, 证明他们自身推理的正确; 要么证明他们对手的推理的错误. 因此, 在辩论中需要有裁判或评判团来判定何方胜利; 在修辞中, 使用修辞的人通过喻理, 喻德与喻情的方式来说服阅听者, 使他们相信其说法.
如果辩证主体是你自己, 辩证过程与结论只与你有关, 则是非皆由你定. 故本文主要讨论与他人的辩证.
人类的逻辑是建立在概念上, 概念是人类形成逻辑的基本单元. 每个概念都有其定义, 而定义又会包含其他概念, 所以注定有些概念是无法明确再定义的.
深刻理解这点, 能让你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
广义上讲人类的语言皆由字组成, 而字是有限的, 所以字的组合也是有限的, 所以严格意义上人类语言的表达力是有限的. 而概念及概念的定义又由人类语言来具象. 我们的思想却是无限的, 可以是有逻辑的, 也可以是无逻辑的. 甚至"逻辑"本身都是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逻辑指广义上的逻辑, 这里并不展开如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 混沌逻辑等概念.
即人类思想是一个无限的概念, 我们无法用有限来完美表达无限.
辩证需要依托于有逻辑的沟通, 基于以上描述, 所以严格意义讲所有的辩证都是无意义的, 其只存在相对意义. 所谓的共识也只是相对共识.
所以可以说本文也是没有意义, 或只存在相对意义.
前共识
针对辩证主题本身涉及到的所有概念的定义, 及概念的定义延伸出来的概念的定义达成共识称为前共识. 如果未达成前共识, 那么辩证的过程就是辩证者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 如果在辩证的过程中再形成前共识, 那么实际上辩证主题已经变了, 既此辩证已非彼辩证.
后共识
形成前共识后, 后共识便是对辩证主题本身的概念的定义不断达成的共识.
当我试图对影响形成共识的因素进行非举例形式的系统化的分析总结, 因为无知和思想的贫瘠, 我感受到的是混沌和无序. 抑或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混沌的, 无限的, 逻辑无解的. 所以我只能非系统化的在这张白纸上书写一些杂乱无章的点.
在辩证的过程中, 必然会通过相关概念形成的逻辑来进行交流, 而辩证者本身对相关概念认知的数量和质量均是影响辩证的重要因素.
首先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多种定义和理解. 这里取爱德华·席尔斯的观点. 意识形态是对人, 社会及人和社会有关的宇宙的认知与道德信念的通盘形态. 意识形态的特色是: 它对与它有关的各种事务都有高度而明显的"系统性"意见(此处"系统性"并不蕴涵"正确性"); 它往往要把系统中的其它成分整合于一个或几个显著地价值(如: 平等, 解放, 种族纯粹性等)之下. 因此, 它往往是一个封闭系统, 对外界不同意见采排斥态度. 从内部来看, 它一方面拒绝自我革新, 另一方面, 要求追随者绝对服从, 并使追随者觉得绝对服从是具有道德情操的表现.
即使达成前共识, 如果后共识是辩是非, 则仍有可能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 比如中国历史上很多忠义两难全的历史事件.
从大的时间线上来讲, 同一个主题相对于不同的时间区间, 其相关意义可能不同. 比如古代史上的某个事件, 和近代史上的某个事件, 和昨天的某个事件. 而今天去分析昨天的某个事件得出的结论和千年后再去分析可能结论完全不同.
你无法绝对性的证明你对一个概念的定义的认识与另一个人相同. 所以共识是相对性的, 辩证也是相对性的.
一切皆可辩证, 一切皆无意义.